新型主動固定起搏電極導線置入永久心臟起搏器成功
2014年8月6日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在我省首次使用新型主動固定起搏電極導線(整體旋轉式)置入永久心臟起搏器成功。
男性患者(46歲)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并發(fā)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波動于40次∕分左右,病情危重。置入臨時心臟起搏器及經(jīng)開通梗死血管并置入冠狀動脈支架治療,患者房室傳導阻滯部分恢復,但多次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均提示仍有一度房室傳導阻滯、間歇性二度、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颊咦≡汗24天,二度及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未完全恢復,須置入永久心臟起搏器治療。患者的下壁心肌梗死,若置入被動固定電極,可能發(fā)生起搏閾值高、心肌穿孔的情況,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變了正常的心室激動順序,導致左右心室和心室間電活動及心肌機械收縮不同步,最終導致心臟射血分數(shù)下降及左心功能不全、右室功能減低、二尖瓣功能減低、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等。由于這種有害的影響,結合該患者年輕,需要較高的生活質量,故在右心室間隔部置入主動固定起搏電極導線更佳。此起搏部位距希氏束較近,心室激動順序從室間隔向雙心室和心尖部擴散,盡可能的保持了生理狀態(tài),可提高射血分數(shù),獲得較好的短期和長期血流動力學效果。且不易發(fā)生心肌穿孔的并發(fā)癥,可縮短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根據(jù)外觀及操作方法,主動固定起搏電極導線分為兩種,即局部旋轉式和整體旋轉式。既往使用的是局部旋轉式,整體旋轉式在我省尚未曾被使用。此次置入右心室的主動固定起搏電極(整體旋轉式)為頭端螺旋保護膠囊設計,可減少螺旋電極頭端對心肌組織的損傷。操作電極到位方法與其他傳統(tǒng)電極并無區(qū)別,無需改變習慣。在導線置入體內4-5分鐘后,導線頭端膠囊溶解(頭端膠囊在X光下不顯影),整體旋轉起搏電極導線4-6圈(聚亞胺脂4圈,硅膠6圈)即可將螺旋完全旋入心肌。在該患者右心室間隔部置入主動固定電極(整體旋轉式)的過程順利,術后效果及患者恢復情況良好,縮短了臥床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感染等風險。
醫(yī)院心內科劉維軍主任醫(yī)師介紹說,主動固定整體旋轉式起搏電極導線的植入過程較傳統(tǒng)局部旋轉主動電極復雜,但是兩者相比較,主動固定整體旋轉式起搏電極具有定位更精確、且術中測試起搏閾值及參數(shù)時電極不易移位的優(yōu)點。這將是永久心臟起搏治療中置入主動固定電極技術時的一個更佳選擇。(供稿:心血管內科)
- 上一篇:我院舉辦新任黨支部書記(支委)培訓班 2014/9/13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