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臟血管外科再次成功開展髂動脈分支支架置入術
近日,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臟血管外科又成功開展一例髂動脈分支支架置入術。該患者為63歲男性,以“左下肢疼痛、麻木、冰涼1月”為主訴入院。入院查體見左下肢膝關節(jié)以下皮溫低,左側股動脈、腘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消失。以“左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收住院。入院后查主動脈CT提示:腹主動脈遠端瘤樣擴張,雙側髂總動脈瘤,右側髂內動脈瘤,左側髂總、髂內、髂外及股總動脈閉塞,左側腘動脈閉塞。
治療前動脈CT
因該患者左下肢缺血癥狀重,有造成下肢缺血性壞死可能,入院后先行左側髂動脈、股總動脈、腘動脈導管溶栓術。經(jīng)導管溶栓等治療,患者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緩解,下肢皮溫恢復,左側股動脈、腘動脈搏動恢復。復查下肢動脈CT及造影提示左側髂總、髂外、股及腘動脈管腔恢復通暢。
下肢動脈導管溶栓后
由于患者合并雙側髂總動脈瘤、右側髂內動脈瘤,隨時有動脈瘤破裂導致大出血、危及生命可能;且左側髂總動脈斑塊形成并局部管腔狹窄,有再次造成局部血栓形成、動脈管腔閉塞導致下肢缺血可能,須進一步行腹主動脈及髂動脈覆膜支架腔內治療。因患者左側髂內動脈已經(jīng)閉塞,如果術中再封蓋右側髂內動脈開口,則術后可能發(fā)生臀部或大腿缺血性跛行、陽痿、臀肌或結腸缺血等并發(fā)癥。為避免上述并發(fā)癥發(fā)生,并結合患者及家屬的意愿,決定行腹主動脈支架植入+右側髂動脈分支支架植入+右側髂內動脈支架植入術,以保留右側髂內動脈開口,保證髂內動脈血供。該手術在全麻下進行,術中首先球囊擴張右側髂內動脈開口,然后置入腹主動脈分支支架,隔絕左側髂總動脈瘤并改善局部動脈管腔狹窄;最后置入右側髂動脈分支支架及右側髂內動脈支架。手術過程順利,術中無明顯出血,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復查主動脈CT提示腹主動脈及髂動脈支架位置穩(wěn)定,管腔通暢。
覆膜支架植入術后
腹主動脈瘤是相對常見的一種大血管疾病,往往因瘤體破裂、大出血而導致患者突發(fā)死亡。手術是腹主動脈瘤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tǒng)的經(jīng)腹腔腹主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術和腹主動脈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術(腔內修復技術)是目前治療腹主動脈瘤的常用手術方式,兩種術式各有優(yōu)勢。我院心臟血管外科常規(guī)開展經(jīng)腹腔腹主動脈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換術和腹主動脈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術多年,手術效果良好。
據(jù)統(tǒng)計,約20—54%腹主動脈瘤合并髂總動脈瘤,并有部分患者是孤立性髂動脈瘤,這類患者早期腔內修復術中常將髂內動脈直接覆蓋或栓塞后覆蓋,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臀部或大腿缺血性跛行、臀肌或結腸缺血性壞死、脊髓缺血及生殖器官缺血(陽痿)等并發(fā)癥,特別是同時封蓋雙側髂內動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高。為了避免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于腹主動脈瘤合并髂動脈瘤或孤立性髂總動脈瘤患者,有以下情況者,需考慮重建髂內動脈:①日;顒恿看,對行走要求高;② 僅有 1 支髂內動脈;③有性生活需要(男性);④伴發(fā)胸主動脈瘤、截癱風險高;⑤腸系膜下動脈狹窄或閉塞等。
保留髂內動脈的常用方法有外科手術或雜交手術、“煙囪”技術、三明治技術、髂總動脈覆膜支架(喇叭口支架)技術、髂動脈分支支架技術等。其中,髂動脈分叉支架復合髂內動脈解剖形態(tài),不改變血流動力學,內漏發(fā)生率低,遠期通暢率高,逐漸成為一種較理想的選擇。
心臟血管外科2021年率先在西北地區(qū)獨立開展髂動脈分支支架植入術,該患者為我科獨立成功開展的第三例。此外,科室相繼成功將單分支支架植入、體外開窗技術、原位開窗技術、煙囪技術、雜交技術等較先進的技術應用到主動脈夾層等大血管疾病的微創(chuàng)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近年來,在院領導及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醫(yī)院心臟血管外科在學科帶頭人武建英主任的帶領下,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開展本專業(yè)新技術、新業(yè)務,努力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逐步縮小與內地高水平心臟血管外科中心的差距。
供稿:心臟血管外科 朱吉海
- 上一篇:青藏一家親,在藏抗疫感——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支援西藏抗疫紀實 2022/12/9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