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結石是怎么來的
隨著人們對健康體檢的重視,膽囊結石的檢出率逐年升高。膽囊結石也成了一種常見病,而且是一種多發(fā)病。膽囊結石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會逐步增加,且女性患病率會遠高于男性。
膽囊結石不僅會誘發(fā)腹痛影響正常生活,其并發(fā)的膽囊炎如不及時處理,還會嚴重損害膽囊功能。如結石造成膽道梗阻,甚至可以發(fā)展成膽源性胰腺炎等致命的隱患。
膽囊里的哪來的?
膽囊位于肝臟的后方,形狀像鴨梨,它不能分泌膽汁,只是暫時儲存膽汁的“倉庫”。
“肝膽兩兄弟”平時關系很和諧。肝臟每天向膽囊輸送膽汁,膽囊則對膽汁進行濃縮并儲存,配合十分默契。
成年人的肝臟每天會分泌600~1200毫升膽汁,由水、膽固醇、脂肪、膽鹽、膽紅素等組成。
●未進食時,這些膽汁儲存在膽囊內,膽囊通過不停吸收其中的水和電解質進行濃縮;
●進食時,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進膽固醇和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還能中和胃酸、刺激腸道蠕動等。
然而,如果膽汁中有過量膽固醇、膽紅素、鈣,或膽汁變少了、變稠了,便可能會有膽紅素鈣鹽或膽固醇析出,并與膽囊中的細胞碎片、金屬離子等物質“抱團”,逐漸淤積、硬化,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結石。
油膩食物,“害了”肝臟
人們的不良習慣會讓“肝膽相照”兄弟的故事走向發(fā)生變化。
若人們愛吃油膩食物, 久而久之肝臟不堪重負,分泌的膽汁中膽固醇、膽紅素超標。
而當人體膽固醇水平升高,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過于飽和就容易析出膽固醇結晶,形成結石。
不吃早飯,“憋壞”膽囊
膽囊中的膽汁只有在食物的刺激下才能從膽囊中排出。一日三餐后,膽囊都會定時將內部的膽汁排空。
早上起床時,休息了一夜的膽囊里全是儲存的膽汁。這個時候吃早餐,可以刺激膽囊,膽囊會及時把膽汁全部排入腸道,幫助消化。
長期不吃早餐,沒有食物的刺激,膽囊中的膽汁沒機會排出,膽汁濃度增加致使膽固醇析出、沉積,久而久之形成膽結石。
一句話概括就是:不吃早餐不一定得膽囊結石,但患膽囊結石的人多數(shù)都不吃早餐。
結石“造反”,興風作浪
在還未形成氣候之時,膽囊結石通常不會被感知到,有些甚至會一直低調地待在膽囊中。
直到有一天,由于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壯大后的結石引發(fā)劇烈、陣發(fā)性的右上腹絞痛,有時還會牽涉到右肩背部。
由于疼痛常發(fā)生在進食油膩食物后、飲酒后、劇烈運動或顛簸后,且位于上腹部,因此常常被誤以為胃痛。
●結石會在膽囊中摩擦膽囊內壁,使其不停地破潰、發(fā)炎,引發(fā)腹脹、噯氣、厭油、惡心、嘔吐、發(fā)燒等癥狀,嚴重的可能發(fā)展為膽囊癌;
●結石卡在膽囊頸,會讓人疼得滿地打滾;
●結石阻塞膽道引起膽汁排出不暢,會引起皮膚及眼球發(fā)黃,并伴有皮膚瘙癢;
●結石掉到膽總管里,可能導致急性胰腺炎。
對癥處理,“解決”結石
發(fā)現(xiàn)結石后,如結石無癥狀且患者無保膽意愿,則需遵醫(yī)囑定期進行彩超檢查;保證規(guī)律進餐、科學飲食,不必徹底忌油葷,可適當吃些優(yōu)質蛋白質或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如瘦肉、低脂奶、豆制品、雞蛋清等。
而對達到手術指征的膽囊結石,如多發(fā)/泥沙型膽囊結石、有癥狀的、結石梗阻膽囊管、結石導致膽囊萎縮、增厚、或腫大、出現(xiàn)過膽源性胰腺炎等,盡早手術處理并酌情保膽或切除膽囊是更好的選擇。
最后,溫馨提醒,膽囊作為參與消化的重要器官,保膽取石可以確保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如果有保膽取石意愿,建議盡早手術取出結石,越早就診膽囊功能越好,保膽取石的成功幾率也越高。
供稿:普外二科 劉霞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 上一篇:主題團日:“守護國家安全 青春筑牢國家安全防線” 2024/4/12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