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你的“微笑”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多學科協(xié)作,共克小兒面癱
患兒楊某靜,女,12歲,因“發(fā)現口眼歪斜3天”,于2018年7月28日以“面神經炎”收住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科。入院查體:體溫36.5℃,脈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00/60mmHg。專科查體:患兒右側面部表情單調,右側額紋消失,右眼閉合不全、眼裂擴大,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左側,右側不能做皺額、蹙眉、鼓氣、吹口哨等動作;純鹤岳砟芰檩p度依賴,遵醫(yī)囑二級護理、普食,行心電圖、腦電圖、頭顱MRI、胸片及腰椎穿刺等檢查后確診為周圍性面神經炎。予抗炎、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擴血管、減輕神經管水腫等治療。
此病例在兒科較為少見,尤其是患兒為12歲女孩,正值步入青春期、追求自身完美與自尊的年齡段,因此,由于“面癱”而導致患兒自我形象紊亂、焦慮、知識缺乏、進食困難等情況深深的讓兒科護理團隊為之揪心。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是個“微笑的天使”,可是楊某靜患兒恰恰是在“微笑”的時候癥狀最明顯。因此,除了配合必要的治療和康復之外,兒科護理團隊更是對此患兒傾注了大量的心理護理與情感支持,與家屬積極溝通,多方位多角度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有計劃的安排治療和護理活動,指導患兒飲食護理、居家生活護理及功能鍛煉方法,提醒患兒按時服藥,鼓勵患兒表達心理需求,鼓勵患兒在適度裝飾和遮擋下參加正常社交活動等,讓患兒能夠接受自我形象改變的事實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取得滿意成績;純涸谧≡浩陂g能夠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沒有情緒低落、行為怪異等情況出現。
為了使患兒早日康復,我科請高壓氧科及康復科會診后予患兒行高壓氧治療及針灸理療,效果顯著,患兒患側面肌部分功能好轉,可做抬眉、吃面條、吹氣、露齒等動作,于8月11日好轉出院,回貴德縣藏醫(yī)院進一步康復治療。真誠的祝愿楊某靜小天使能夠早日康復,重綻微笑!
科普--面神經炎
概述:特發(fā)性面神經癱瘓又稱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Bell麻痹、面神經炎,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fā)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颊呙娌客B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氣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分類:面神經麻痹主要為Bell麻痹及膝狀神經節(jié)綜合征(Ramsay Hunt綜合征)兩種類型。由于其損害部位不同,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中樞性面神經麻痹是指病損位于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又稱為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核上部的細胞接受兩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瞼裂以上的表情;面神經核下部的細胞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常有病變對側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神經炎同側的肢體癱瘓,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fā)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病變可位于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但受動眼神經支配的提上瞼肌除外),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其中最多見的是貝爾麻痹。
易感人群
面神經麻痹最常見于15~45歲年齡組的人群,在英國年發(fā)病率約為20/10萬,每60個人中會有1個人在其一生中發(fā)生面神經麻痹,男女發(fā)病率無差異,但孕婦發(fā)病率較高(45/10萬)。
病因
面神經炎在腦神經疾患中較為多見,這與面神經管的解剖結構有關。面神經管是一狹窄的骨性管道,正常人寬2~3mm,長約30mm。當巖骨發(fā)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而成為面神經容易受累的內在因素。另外,因面神經在面部所處的位置淺表且與咽部相處甚近易受冷風侵襲或急性咽部感染等的影響,而易導致面神經的局部營養(yǎng)血管痙攣缺血、缺氧及水腫,而成為面神經容易受累的內在因素。面神經麻痹的主要病因是潛伏在顱神經節(jié)的皰疹病毒(單純皰疹Ⅰ型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所致。
臨床表現
面神經麻痹最顯著的癥狀是面部表情肌癱瘓,表情肌癱瘓發(fā)生突然、進展迅速,在2天內達高峰,伴隨癥狀可能有聽覺過敏,淚液減少和味覺改變。患者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減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患者可能出現耳痛或耳脹和面部或耳后疼痛,面部或耳后疼痛一般程度較輕,通常在面肌癱瘓前出現,嚴重疼痛提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可以先于皰疹出現并進展為膝狀神經節(jié)綜合征。面神經麻痹如果發(fā)病和進展緩慢并伴隨其他顱神經受損癥狀或頭痛則提示腫瘤可能。
治療
1.急性期以改善局部循環(huán)、消除炎癥水腫為主
(1)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 因為神經的Waller變性通常在發(fā)病后2周內,因此皮質類固醇激素要早期使用,可用地塞米松、潑尼松和甲潑尼龍。
(2)抗病毒治療 由皰疹病毒引起者,應該聯(lián)合使用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
(3)神經營養(yǎng)代謝藥 維生素B1、維生素B12、甲鈷胺,也可用鼠神經生長因子。
(4)理療及針刺 莖乳孔附近的超短波透熱療法或紅外線照射等。針刺宜在發(fā)病1周后進行。
(5)防止暴露性角結膜炎 可戴眼罩、點眼藥水等。
2.恢復期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主
(1)神經功能促進劑 可繼續(xù)使用維生素B1、B12等。
(2)物理治療 患者可自行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次10分鐘,3~4次/天,待面肌自主運動開始恢復后可對鏡練習,癱瘓面肌的隨意運動理療可采用直流電碘離子莖乳孔處導入以促進炎癥消散。
(3)針灸治療 穴位的選用視病情而定,如不能抬額蹙眉者取陽白、承泣和瞳子髎,不能露齒者取頰車地倉和顴髎,口角下垂者取顴髎、牽正和地侖等。亦可用維生素B12穴位注射。
3.后遺癥期
指2年后面癱仍不能恢復者,可按損傷性面癱處理。(藥物治療很少有效)。
供稿:兒科 相海峨
- 上一篇:為了你的“微笑”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多學科協(xié)作,共克小兒面癱 2018/9/10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